2019-04-29 09:56 • 叫花子
说起法国电影,以往我们大多都是在电影节,或者网上才能看到。
不过最近,我们的院线将迎来一部难得一见的法国新片。
作为影迷,能在国内大银幕上看到越来越多元的电影,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。
而且,这一次要上映的,也是一部非常非常想推荐给大家的影片,《天上再见》。
是的,影片本身非常好看,豆瓣评分曾经一度高达8.2,烂番茄也有93%的好评率。
很多短评,都表达了对影片中的法式浪漫以及精致细腻印象深刻,甚至法国本土观众都非常喜欢这部电影。
这对于一部商业片来说,真的非常不容易了。
没错,《天上再见》是一部偏向商业化制作的电影,也就是说,它的故事没有那么晦涩复杂,对于观众来说更容易感受与融入。
但另一方面,影片又和好莱坞商业大片不同,它不存在那么多能够被一眼看穿的套路,而是保留了法国电影独特的风格与品味。
无论是电影的色调还是配乐,都给人一种泛黄做旧的复古气息。
而影片里舞台化的战争场面以及无比真实的城市街景,都把人拉近到19世纪10年代末那个奇异而矛盾的法国社会。
在这里,一边是横尸遍野的破败战场,一边是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,两种极具冲击力的场景与画面,构架出了一个两极分化触目惊心,无比残酷又无比魔幻的电影世界。
《天上再见》改编自法国作家皮耶·勒梅特所著的同名小说,影片采用了第三者诉说的叙述方式,故事借由阿尔贝·杜邦泰尔饰演的一战老兵艾伯特的口吻,一点点铺陈在观众的面前。
所以从一开始,影片就营造出了一个巨大的悬念。
那个作为叙述者的艾伯特,在法属摩洛哥被捕,带着镣铐押送到了警察局。而他的讲述,实际上也是向警察坦白供述的一部分。
他为什么会来到摩洛哥?为什么会被逮捕?
所有的谜底,都将随着艾伯特的话语,而被一点点地解密而展露。
影片的主角,其实并非艾伯特,而是纳威尔·佩雷兹·毕斯卡亚特饰演的富家公子爱德华,也就是海报中,那个带着面具的神秘人物。
爱德华这个角色,是当时那个物质时代与父权社会的受害者。
他从小就成长在一个缺乏亲情与父爱的冷漠家庭中成长,长大后更是与身为大投机商的父亲决裂。
一战爆发后,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参加了军队,却在战争即将结束时,因为一场不必要的战役,被炸毁了半张脸。
而在战后,他和绝大多数冲锋陷阵,经历过炮火生死洗礼的老兵一样,并没有得到社会公平的待遇。
曾经那个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恋战军官,傍上了权贵,在政府担任要职。
而爱德华和艾伯特这样的退役小卒,却只能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,尝尽人世间的辛酸疾苦。
因为残酷,爱德华靠着自己的艺术天赋,前前后后制作了38副样式各异的面具,用外表的华丽,掩盖内心的伤痛与虚无。
事实上,爱德华比任何人更能看透这个世界的虚无。
大战过后,社会百废待兴,权贵阶级在精神上面临着极度的空虚,只能用华美艳丽的装饰艺术,以及灯红酒绿的狂欢派对来填补心中的空洞。
人们也争相恐后地建造战争纪念碑,纪念那些在战争中用生命来捍卫那个所谓的国家荣誉的士兵。
然而事实上,这些买下买纪念碑做慈善的人,并不是真正关心那些还活在世界上的老兵的死活。
爱德华看穿了这些人的虚伪,于是他采取了一种戏谑而顽皮的报复手段,设定了一个骗局来欺骗整个国家。
作为一部反战电影,《天上再见》这部影片本身,也向爱德华一样以戏谑的方式来表达主张。
其中有一幕,爱德华在巴黎最顶级的酒店,开了一场疯狂的派对。聚会上,几个带着巨大而丑陋的头套的人,被判了“死刑”。
他们被香槟酒瓶塞打倒在地,被奶油蛋糕糊满全脸,被葡萄酒溅满全身。
这些人,其实就是对当时的好战派以及投机分子的映射。
而影片的讽刺主旨,也在这个颇为超现实的场景中昭然若揭。
虽然《天上再见》的主题非常非常严肃、沉重,但身兼导演的阿尔贝·杜邦泰尔用一种轻松幽默,又极其感性的方式,讲故事呈现给普罗大众。
影片就像是一出浪漫梦幻的童话故事,虽然中间夹杂了黑暗与粗粝的情节,但仍然充斥着浪漫与梦幻,也有着非常简单直白的善恶对立的元素:
底层备受欺凌的小人物最终得到了好报,而身居高位的投机分子却自食其果。
在电影中这个黑白分明的故事里,又夹杂了一条有关父子亲情的线索,那就是爱德华与父亲之间的对抗、误解与和解。
爱德华从小丧母,父亲总是对他冷眼相向,渐渐地他也对自己残缺的家庭,产生了恨意。
但是他没想到的是,父亲严厉的外表下,也有一颗柔软的心,
——只是这份父爱来得太迟了。
所以电影里,爱德华那让人无比惊讶、无比动容的纵身一跃,为他的命运,也为他与父亲的关系,留下了悬念,以及更广泛的解读空间。
他到底有没有原谅父亲?
无论答案如何,这段亲情仍然在这场自我毁灭的高潮中,走向了宿命般的悲剧结局。
在某种意义上,这也是爱德华最合适的结局了。
他是从头到尾,饱受摧残的牺牲品;但他又是那个在摧残过后,却始终坚守自我的人。
即使他欺骗了世界,却仍然保持着心底那份童趣与纯真,从他制作的面具中就能看出来。
他也不愿意与世界的肮脏同流合污,于是纵身跳下,抱着残缺的身体,让完整的灵魂飞向那个自由的天上。
就像原著中艾伯特对爱德华所说的,那段令人唏嘘的语句:
“如果我们无法对抗世界的邪恶, 那就各自死去,天上再见。”
就在前两天,我们的桃桃观影团,也和北京的桃子们一起在大银幕上欣赏了这部法国电影。
当然,桃桃观影团每一期活动都不只是看电影这么简单,比如这一次,我们的映前展示可以说是相当之华丽了,在签到台布置好的那一刻,不少排队的观众都发出了惊呼的声音,都有哪些东西呢?
首先,结合影片中的关键性的道具——面具,我们特别购买和租借了几张风格各异的面具进行展示,有意大利威尼斯面具、日本般若面具,还有藏传佛教的面具,不但可以看,大家还可以现场佩戴拍照,而我们的签到工作人员也是全程佩戴面具为大家服务。
是不是很酷!
签到小哥哥和小姐姐
呵呵
然后,我们在活动准备过程中发现,影片里还出现了特别好看的相框,于是,我们也购买了几个偏古典风格的相框,并且挑选了几张比较有代表性的官方剧照,打印出来裱在相框里,现场摆放在签到台上进行展示。
是不是瞬间就有电影感了?
还有每一期都不会少的伴手礼,除了精美的纪念票根外,我们还购买了10款复古小挂饰,每位观众可以挑选一款自己喜欢的留作纪念。其中,小面具是最受欢迎的!
这期的伴手礼得到了很多称赞哦
最后是我们的映后互动礼品,前文也提到了,影片《天上再见》改编自2013年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同名小说《天上再见》,所以我们专门购买了几本原著小说,映后送给提问的朋友。而在活动现场,我们也非常惊喜的收到了一张有导演亲笔签名的巨型海报,上面还有他写的两个汉字:友好,特别可爱。
在映后,我们特别邀请了知名的中法文化出版人——胥弋老师来现场交流,他是中法文化之旅网的创办人,长期从事法国图书的翻译、出版编辑工作。
在交流的一开始,他先向我们介绍了这本原著小说的相关背景信息,他分享说,小说作者本身是写推理小说的,获过很多奖,对于这种犯罪题材,以及悬念的处理都非常老道。但是这部《天上再见》获得龚古尔文学奖时,很多人都始料未及,因为龚古尔文学奖主要是给纯文学作品评的,像这位作者的小说属于大众的、通俗的,也确实,在那一年评奖的时候,竞争非常激烈。当时有两本书进行最后的决选,评了12轮,都是平局,直到最后,才以6:4赢得这个奖。
就像前文所说,影片本身其实讲了一个挺残酷的故事,但导演的处理特别浪漫,胥弋老师也说,当时有一个英国的作家评论原著小说,举了一个例子,说它就像是擅长写悲剧作品的法国作家赛丽娜,遇到了喜剧演员巴斯特基顿,是这种感觉。电影《天上再见》也是如此,令人笑中带泪。究其原因,胥弋老师觉得这与法国人天生的幽默感有关,即使在讲述悲伤的故事,也会表现出幽默的感觉。
而回到电影具体的细节上,关于它的美术,不管是大的置景,还是小的道具,都特别的精致。胥弋老师分享说,在上个世纪20年代,就是一战后的法国,当时很多艺术流派,比如超现实主义等等,都得到了很繁荣的发展,这个片子里反映出来的民风也相当真实,那种华丽的感觉,当时确实如此。
像刚才提到的面具,这种文化也是在法国非常盛行的。在这个影片里,我们一共欣赏到了38款面具,包括一些制作流程,也进行了展示,都非常的真实。在胥弋老师看来,面具的使用,也充满的影射意味,因为在一战中的法国军队里,确实存在了很多丑陋的事情,就像面具下掩盖的那些不堪的历史。
在那天的活动现场,还有一位特别的嘉宾朋友,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的总代表伊莎女士,作为现场观众,也与大家一同观看了这部影片。在映后,我们也请她简单分享了关于影片《天上再见》导演的相关介绍,她说,这位导演本身在法国就是一名家喻户晓的演员,参演过的电影超过40多部,作为导演,也执导了6部作品,而他特别擅长拍摄有着黑色幽默风格的影片,悲喜剧交加,这是他作品的特色。
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总代表 伊莎
这一点,也更加印证了我们对于这部影片的观感,是笑中带泪的感觉。
而在活动的最后,我们也开放了打分和评论的窗口给现场观众,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看法吧!
本次参与调查的男女比例如下。
整体评分8.1,其中给出8分的人数占比最大,超过半数。
而在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副面具时,多数人都选择了影片结尾处,最后一张孔雀的面具 。也就是我们海报上的这一张。他带着这副面具做了什么,就等大家自己去影院一探究竟吧~
说到这个,我们在现场也交流了关于结尾的处理,关于这幅面具的选择,导演还是蛮有想法的,也特别体现了法国电影的那种浪漫之感。
最后来看看大家的一句话评论吧:
最后的最后,再次提醒,影片《天上再见》即将于4月30日全国公映,感兴趣的观众记得去影院看看吧!
而我们的观影团,也即将在五一节后再度展开,请保持关注哟!
桃桃观影团,陪你一起暖!